一群广州80后变身“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一群广州80后变身“来自中国的白求恩”数十名年轻人扎根东非岛国科摩罗,全力推动抗疟项目整整8年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images/2015-10/11/A01G/res23_attpic_brief.jpg
邓长生和他的团队在非洲吃尽苦头,换来了超过220万人次参加全民服药,实现疟疾零死亡的骄人成绩
今日特稿 羊城晚报记者 刘颖 王倩 黄丽娜 非洲离广州有多远?要从广州先到香港,从香港飞埃塞俄比亚,再从埃塞俄比亚飞坦桑尼亚,才能转到科摩罗,全程要一个星期。 疟疾离广州有多远?很多年轻的医生甚至都没有亲眼见过一个疟疾患者。然而,有一群广州的年轻医者,却不远万里地跑去非洲,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科摩罗一待就是8年。 这8年,在宋健平教授的带领下,80后的邓长生和一群比他更年轻的医者、医学生一起,见证了科摩罗这个东非岛国从疟疾阴霾中挣脱出来的过程。在科摩罗人民眼中,无偿无私奉献的他们成了“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1981年出生的邓长生是个江西小伙,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正师从宋健平教授读研的他接到导师分派的任务——前往科摩罗防治疟疾,那时他才25岁。“说实话,当初进入青蒿素抗疟领域,只是为了能顺利毕业。”他说。 转眼到了2015年,科摩罗可以说已获重生,已经33岁的邓长生则说:“现在的我好像更适应非洲的生活。” 彻底崩溃 无奈现实 每个队员都被传染过恶疾 虽然科摩罗被称为西印度洋上的“月亮之国”,但令邓长生感到留恋的非洲生活却绝对不浪漫。 当年,邓长生被要求加入“中科项目”第一批工作团队,他二话没说答应了。在他看来,“自己已经有过在柬埔寨的简朴生活过渡,去非洲应该也能适应”。 然而,初到科摩罗,邓长生的心理底线立马崩溃。科摩罗每天常规的供电时间仅8小时,“烛光晚餐”成为常态;为防被蚊虫叮咬,邓长生和队友们晚上8点后就得爬进蚊帐;当地网络不发达,团队只能每人每天轮流上1小时网;而久旱不雨时,他们甚至只能用水坑中的脏水洗漱。 最不习惯的还是饮食。邓长生说,他最长有两个月没吃过青菜,平时的肉食最多便是冷冻鸡肉,如果有队友下乡调研带回一只土鸡,那便是难得的佳肴。 队员们说,在这里才能充分体现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菜,我们就从国内带种子过去种。因为科摩罗是火山岛,没有土。要种东西前,需要先买土。买了土、播了种,发现老是不发芽,后来才注意到,小芽一发出来,就被当地的蜗牛吃掉了。于是又想到用塑料袋包住新芽。” 这是一群医者,但是当地不洁净的饮用水,却让每个队员都有过身患传染病的经历。“莫埃利岛项目,我们先后去了最少6批队员,不少于50人次,最多的时候营地有14个人常驻,但是霍乱、登革热、痢疾等流行病依旧挥之不去。去年年底临回国前,还有一名医生因为登革热发烧了两个星期,只能连续几天打点滴才上了飞机。国内很容易就能治好的疾病,在当地因为缺医少药,都变得很危险。” 无奈现实 “你们就是来‘砸饭碗’的” 科摩罗的疟疾有多严重?官方统计数据只能显示其冰山一角。 邓长生回忆说,在科摩罗,父母一般都要待孩子5岁以后才给他们取名,“因为很多孩子活不过5岁”。但即便疟疾肆虐,邓长生和队友们的抗疟工作仍遭遇了诸多不理解。阻力之一竟是来自当地基层的医疗机构。 多数科摩罗家庭都有人因疟疾住院,邓长生去调研的诊所往往爆满,大部分都是疟疾病人。每治疗一次疟疾的费用大约要100元人民币,但当地人每个月的平均收入仅500元上下。因为疟疾,医生成了当地收入很高的职业。这样一来,邓长生和队友便成了医疗机构眼中“来砸饭碗的”,各种不配合也在意料之中。“有个留过洋的卫生局局长,对我们有一些偏见。之前说好要配给我们的派药车不给,相关的统计数据也卡着不给。” 无奈之下,邓长生将目光转向了当地政府。他多次造访科摩罗卫生主管部门,向他们宣讲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以寻求政策支持,最终扭转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反对态度。成功“曲线抗疟”,邓长生说这是日久见人心。“我们每天到处调研,宣传疟疾知识,这些他们都看在眼里,觉得我们是做实事的。” 百折不挠 总统没去过的村他们都去了 阻力之二来自当地居民。援助团队在当地推行全民服药方案,给当地居民派发3轮抗疟药Artequick,每轮间隔1个月,让疟原虫无法经过人类宿主传播达足够长的时间来根除疟疾。但这一方案遭到了部分居民的拒绝。 “科摩罗人对中医药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我们只能一点点做说服工作。”原本计划用1个月时间来做宣传发动,但实际上他们花了4-5个月的时间才真正让当地人相信青蒿素的治疟疗效。由于“全民服药”的治疗方案和世界卫生组织在非洲国家推广的治疟方案非常不同,邓长生他们又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科摩罗医务人员沟通以达成共识。“计划2006年12月启动的项目,实际上到2007年11月才真正实施。”邓长生和队友们在当地组织了一支4000人的派药员队伍,每人分区挨家挨户拜访。遇上不愿配合的,除了三顾茅庐外别无他法。“一家人登门拜访三四次很平常,很多村子我来来回回走了好几次。”邓长生所在的莫埃利岛有27个村子,他和队友们都跑遍了。他笑说,“科摩罗总统没去过的村子,我们都去过了。” 浩大工程 说服3万人集体吃中国药 团队在科摩罗打响的第一个战役,是在3万多人口的莫埃利岛。3万多人同时服药,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在邓长生的设想中,最难的是组织,“我们雇佣了300多名当地人,一部分是发药员,每人负责200个人的发药,看着他们吃下去,并且做好记录。还有一部分监督员,监督发药、服药情况。” 这个浩大的工程,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布置,“最简单的环节,比如发钱。当地的银行很少,发药员、监督员、司机、中午负责发放盒饭的服务人员,都是临时雇员,需要现金结算。我们的会计只能随身背着几百万当地货币,到处跑。” 从莫埃利岛到昂岛、大科岛,8年里,在这支青蒿素抗疟团队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下,科摩罗全境通过全民服药,最终实现了疟疾年病发率减少98%,2014年疟疾零死亡的巨大进步。 劫后重生 科摩罗少了医院多了酒店 超过220万人次参加全民服药,实现疟疾零死亡,发病人数下降98%……这些数字的变化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 邓长生说,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前人满为患的基层医院,如今人很少。有相熟的医生跟他开玩笑说,你看,你把我们的生意都弄没了。团队中请假的人也少了。“以前我们的科摩罗派药员中,隔三差五就有请假的。一问都是发烧、头晕,这是疟疾症状,但现在很少有人请假了。” 相反,科摩罗的酒店数量多了。2007年,邓长生刚到科摩罗时,全国最大的酒店仅有30来间房,但这两年的酒店数量越来越多。与游客人数同时增加的,还有前往科摩罗的航班。2007年,邓长生从广州出发去科摩罗要耗时5-7天,现在只需在肯尼亚转一趟机,24小时内就可到达。 当地居民的态度也变了。“2007年刚到的时候,他们都有些戒备心,看我们的眼神不是特别友好。”情况在2008年便有所转变,汶川地震发生后,一名科摩罗当地派药员把当月的所有收入都捐献给了中国使馆。 邓长生也变了。8年前,他是在读研究生,抱着做完课题才能毕业的心态来到科摩罗,最忙的时候,他每年只能在春节期间回家一趟。8年后,随着科摩罗患疟人数的骤减,他如今只需每个季度去科摩罗半个月,大部分时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园里做科研。 邓长生说,以前是去非洲很不适应,现在回广州反而不适应了。“广州的空气真没有科摩罗好嘛。”他笑说。 邓长生的队友们也变了。在科摩罗,他的35个队友大多是80后,目前已经在科摩罗累计工作了近7000个工作日。对于另一个即将开始抗疟援助项目的非洲国家马拉维,邓长生笑称,他已经“忽悠”了一批90后队员,踏上新一轮的非洲之旅。刘颖、王倩、黄丽娜
由戒备心转化成友好关系,需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时间!真的佩服 {:1_89:}{:1_89:}{:1_89:}{:1_89:} {:1_93:}{:1_93:}{:1_93:} 愿上帝保佑他们.. {:1_111:}{:1_111:}{:1_111:}{:1_111:} 路过。。。。 这就是中国人的和平攻略。把和平与友好表现出来,日后这些国家也会回报什么,这是中国人传统的有来有往的政策。若干年后,当中国有很多海外基地时,还可以说一句,不是我要建立基地,是当地人想我们保护他们而建立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