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1274年和1281年两次进攻日本
本帖最后由 不死鸟 于 2015-10-24 23:45 编辑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战争;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袭来」,或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
忽必烈的两次侵略企图尽管均以失败告终,但其在宏观历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使蒙古帝国的持续扩张受挫,也成为日本作为国家概念形成的重要事件。由于两次侵略过程中元军的船只都遭遇风暴,损失四分之三以上的兵力和补给,在日本即產生了「神风」護祐其國土不受外敵侵佔的觀念。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受到盟军攻打甚至佔领外,这两起失败的侵略尝试堪稱日本歷史上面临的最大外來威胁。
蒙古帝國消滅金朝以後,负责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称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其称臣,高麗成为其东藩。1264年忽必烈定鼎燕京,以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两年之后要求高麗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同时忽必烈想消耗南宋新附軍)。
趙彝代表元廷出使日本,但未取得任何收获;1268年,忽必烈又派遣了第二批使者,同样是空手而回。两批使者都参见了镇西奉行,由其传达镰仓幕府的征夷大將軍及在京都的天皇。此后,忽必烈或通过高丽,或自遣使者,又继续发送了一系列的信件,并以战争相威胁。幕府时值镰仓时代中期,幕府将军惟康親王并无实权,实权掌握在權臣北条氏手中。當時的「執權」北条時宗决定不投降,并立刻着手加强日本最靠近高丽的领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御。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驻地,并将在九州的军队西移,以进一步增固可能的登陆点的防御。另外,幕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宗教祈祷活动,以心理戰来应对这场危机,其他大多数公家活动亦被推迟。
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发动战争,但却发现朝鲜半島当时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队去高麗做为先锋,结果这支部队却无法在高麗的国土上自给自足,最终被迫返回中国以资补给。因为元军騎兵所需的马匹,以及所需的养马草场,都严重限制了部队的运动,以致于元军无法在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动。
第一次戰爭經過
1274年(日本後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農曆六月,忽必烈委託高丽造大小舰900艘;八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統志願軍3,000人)、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古人及汉族士兵25,000人,高麗將軍金方慶統高丽军8,000人,加上高丽水手6,700人,組成共計超過3万人的大軍,遠征日本。
同年農曆十月三日,元軍從高麗合浦(今鎮海灣馬山浦附近)出發,六日成功登陸對馬島,全殲島上日守軍。十四日傍晚,元軍400餘人登陸壹岐島,守護代宗助國父子率領八十騎攔阻,被全殲,元軍立赤旗為標記。守軍左衛門尉平經高(平內左衛門景隆)率百餘騎與元軍激戰。元軍採用密集戰術,與「鐵砲」(石火矢)等武器,日軍不敵,退守城內。次日城破,平經高自殺。元軍在逼近肥前國沿海島嶼時,遭到肥前守護松浦一族(松浦黨)的強烈抗擊,雙方有一番激戰,松浦党死傷慘重。
11月19日,元軍在筑前國的博多港(位於今福岡縣福岡市),進逼今津,次日即发生了博多港之战。虽然元军在兵器和战术上占优,但他们的人数远远少于准备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这些武士在得知对马、壹岐失陷后得到了增援。此外,元軍登陸地點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且距當時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於是在坚持了一整天之后,元軍於當晚撤回船上,準備次日清晨重新登陸發動進攻。
二十日晨(11月26日),元军分二路在博多登陆。幕府聚集了由少貳資景、大友賴泰、菊池武房、島津久經、竹崎季長等統率的九州諸國部隊總數約十萬迎戰。元軍西路军在百道原登陆,藤原经资率500骑前来迎战元軍,东路军在博多湾东部的博多箱崎成功登陆,击败守军,佔领岸边松林,从背后突袭在百道原同元军作战的日军。日軍腹背受敌,死伤惨重,餘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於白江口之役戰敗後修築的一座水壩兼防禦工事)方向撤退。此時天色已晚,副帅劉復亨中箭受傷,元军停止进攻。当晚,元军召开军事会议,由於後援不足,多數將領主張撤退。於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当晚竟遭到颱風侵襲,「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军损失1.3万余人,大多死于这场風暴。最後輾轉回到中國的只剩下1萬3千500人。而高麗軍統帥金方慶則虜了兩百名日本人,獻給高麗王作為奴隸。
抵御元军侵略的防御工事的遗址,位於今日日本九州福岡縣福岡市博多区筥松。這個遺址本來在海岸邊,但今日已離開海岸很遠。
文永之役後,鎌倉幕府為防元軍再犯,沿博多灣海岸西從今津東至香椎,修造了約20公里的石壘,以阻止元軍登陸,即所謂元寇防壘。
第二次戰爭經過
第一次攻打日本失敗后,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侵略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欽差杜世忠等人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進攻。
1279年,元军征服南宋之后,忽必烈于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後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军的这次侵略规模大于第一次,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率領蒙古人及汉族士兵19,000人,金方慶統高丽军10,000人,乘戰艦900艘,加上高丽水手17,000人,攜軍糧10萬石,由高麗出發;另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江南軍十万人,乘戰船三千五百艘,从庆元(今浙江省宁波市)出發[來源請求];兩軍約定於6月會合,東路軍負責作戰,江南軍則在佔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
自1275年起,幕府就开始積極为可能的元军第二次侵略做了准备,除了改進弓箭,使與蒙古強弓不相上下,同時更完備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幕府还在很多元軍可能登陆的地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工事;北条时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區都建起了“元寇防垒”,這時起了重大防衛作用——元軍的戰艦在到達日本近海時,竟找不到登陸的地點,只得以泊於博多灣中的艦船為陣地長達一個月。這段期間,元軍發動幾次強行登陸作戰均告失敗,並且一直遭到河野通直(河野黨)等人的襲擾,直到七月初,南北兩軍在九州外海會合。元軍會師後再度發動登陸作戰,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軍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許多蒙古軍將領相繼陣亡,戰鬥又持續了一個多月,元軍的損失慘重,依然不能突破石牆。
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高丽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朝鮮軍隊夺取了壹岐島,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八月一日(7月30日),元軍再次遭到颱風的襲擊,風暴持續四天,軍艦大部分沉沒,范文虎落水被张禧救起;范文虎乃擅自決定班师。平户岛尚有被救起的士卒四千餘人无船可乘,张禧將船上的七十五匹战马弃于岛上,载四千士卒回国。被遗弃在日本九龍山的海灘上的元军尚有三万余人,日本發動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這些元軍大部分戰死,其餘數万士兵被俘[來源請求]。日本方面將蒙古人、色目人、高麗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原金朝统治下之汉人全部挑出斬首,其餘漢族(蒙古人稱之為「南人」,日本人稱之為「唐人」)則成為奴隸。
總計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軍隊,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還。有3名士兵拼湊小船,逃回中國;通過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後大怒,將范文虎革職。
一般认为台风是造成元军失败的最大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军舰队之所以被台风摧毁,是因为使用了错误的船型。日本水下考古學家林田憲三的研究團隊研究元朝艦隊的沉船後,认为他们使用的是在運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而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元朝蒙古统治者在中国本土及高丽的残酷压迫,導致朝鮮半島、華南沿海兩地,对于戰事的準備與造軍艦很反感,造船的汉人和朝鮮人工匠故意使用错误的船型,而蒙古人对航海又一无所知;又或者忽必烈攻日太过仓促,未有充分准备海船,造船工人只得在匆忙间敷衍,以求交差了事。不过具体原因目前尚无定论。
尽管不是得到普遍承认,但現今有一些学者[谁?]认为侵略事件双方的兵力比传统认为的要少得多;還有些学者[谁?]甚至认为氣候並非勝負的主因,日本可以在没有“神风”的帮助下,有效地击退入侵的元军。
兩次出師失利,並未使忽必烈放棄征服日本的計劃。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计......
来源:人民网
{:1_89:}{:1_89:}{:1_89:} {:1_133:}{:1_133:} 淡定 {:1_89:}{:1_89:}{:1_89:} 坭水佬NA 发表于 2015-10-25 03:38
根本就不了解日本如何去攻打呢?
不了解日本是次要,不懂水性是重要,为什么有高丽和汉人军队一同出征,因为蒙古人根本没有一点航海经验,这就是败笔。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