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池 发表于 2020-11-17 21:42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16-30岁是单身

过完“购物狂欢节”小伙伴们,是否还记得“双十一”原本是一个属于“单身贵族”的“光棍节”?显然现在,付尾款要比过节来的更为实在和重要。从舆论上来看,对于双十一,大家关注的更多的是各大电商平台,而不是单身的人了。过完了激动人心的“购物街”,小编想带大家重拾“双十一”的文化内涵,聊一聊单身这件事儿。





https://i.guancha.cn/bbs/2020/11/17/20201117101840919?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从青年时期到成年初期过渡,通常是人们在16岁至30岁时的经历。在家庭人口学研究中,将这个阶段称为“成年转变”(Transition to Adulthood)。在从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伴侣关系的形成(union formation),或是形成同居关系,或是进入婚姻的殿堂。那么在向成年转变的这段时间里,是单身更加普遍,还是找到伴侣更加普遍呢?
以往的研究通常使用如事件史分析(EHA)等方法,对从单身向有伴侣转变的情况进行分析。这类分析更多反映出的是一种“状态”的改变,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对于这种状态转变的影响。
例如在美国的成年转变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族裔身份,对于从同居到婚姻的转变有显著的影响。自1950年代以后的美国,相对于白人人群体,非裔黑人更少地进入婚姻,而停留在同居状态或经历多次同居(serial cohabitation);最近的研究发现,白人群体相对于非裔也更容易同居。
从转变角度来看,在成年初期阶段,多数人会形成伴侣关系,并且会进入婚姻,这样看来单身似乎是一种“异常的状态”。但是,对于转变各个阶段的持续时间(Duration),转变的节点(timing),和经历转变的次数(有些人可能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数次同居或婚姻),这类方法是无法揭示的。因此,需要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成年转变阶段青年婚恋状态这一问题。


https://i.guancha.cn/bbs/2020/11/17/20201117101840331.gif?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Zhang Yang, & Ang Shannon (2020)就另辟蹊径,利用美国青年追踪调查(NLSY97)数据,对1980年至1984年的出生队列,采用“社会序列(social sequence)”的分析方法,对美国当代青年成年转变的婚恋状态进行了新的分析和诠释。
社会序列分析方法,借鉴于生物学领域的“基因全序列分析”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转变的全过程,这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方法,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阅Abbott, & Tsay (2000)文章来了解。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序列分析,研究者认为可以将青年的成年转变(16-30岁之间)大致分为6类。
第一类是单身,即在16-30岁的时间段里,几乎都保持单身状态,偶尔出现短暂的同居事件,但绝对多数时间是单身度过,这一类人占样本总体的37.64%,也是最大的一类。
第二类和第三类分别为经历个别同居和经历多次同居,分别占到总体的13.78%和10.60%。
第四类和第五类分别为在20代初期结婚和20代后期结婚,分别占到总体的11.40%和22.50%。
第六类,研究者称之为“动荡者”(Turbulent),即在成年转变的14年间,经历从单身到同居到结婚再到离婚或丧偶,有些在此之后又进入同居或婚姻状态的群体,这类人相对较少,仅占总体的4.12%。­­­­


https://i.guancha.cn/bbs/2020/11/17/20201117101840365?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如下图所示,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分别为上述6类群体的转变轨迹图,绿色显示为个体未婚的轨迹,橙色为婚前同居的轨迹,藏青色为结婚的轨迹,其余颜色为婚后的各类状态。


https://i.guancha.cn/bbs/2020/11/17/20201117101840618?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6类人群在16-30岁的成年转变阶段经历这不同的婚恋状态,但若从时间跨度(duration)来看,在这14年里,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单身中度过。


https://i.guancha.cn/bbs/2020/11/17/20201117101840781?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从下图中可以更为直观的看出,绿色图形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而这是在之前的研究中并未揭示出来的一个重要特征。


https://i.guancha.cn/bbs/2020/11/17/20201117101840774?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过往研究通常用平均同居年龄或平均初婚年龄来衡量青年群体伴侣关系形成的普遍程度。但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发现,单纯的节点并不能很好的反映青年群体的婚恋状态。
例如,一个人可能很早的在16岁开始了同居,但是很不幸,在恋情开始几个月后就分手,并保持单身至30岁甚至更长时间。若从平均同居年龄来看,此人很早的进入了形成伴侣的转变,但实际上,在16-30岁的时间里,绝大多数时间她/他都是单身一人。因此,仅仅使用节点指标来测量青年的婚恋状态是不完善的。
对绝大多数美国青年来说,早期成年阶段14年的光阴里是单身的“孤单的”。小伙伴们大都是单身狗。单身,真的不止你一个。

https://i.guancha.cn/bbs/2020/11/17/20201117101840733?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由此不禁让小编联想到了我们中国的情况,多项研究指出,近30年来,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呈现上升的趋势,换句话来说就是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了。与此相关的一些话题也常常引发舆论热议,如“大龄单身”青年,婚姻挤压现象下的“剩男”、“剩女”,还有近几年“网抑云”媒体笔下的“空巢青年”。
在媒体笔下,“空巢青年”是指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他们大都背井离乡,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生活空间相对独立封闭,感情上与亲朋好友联系稀疏。媒体舆论上通常将他们与孤独,空虚,焦虑,抑郁等负面的情感词汇相联系。
淘宝平台在2017年发布“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根据他们的统计,中国在2017年5月,有5000万空巢青年群体,其中男性占到64%,远高于女性的比例。90后成为空巢青年的主体,占到总数的61%;80后中也有一部分选择独身的空巢青年,占到总数的35%。而中国“最空巢”的城市为深圳,拥有307万空巢青年,紧随其后是北京、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可见,空巢青年相对集中的分布在一线和二线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

https://i.guancha.cn/bbs/2020/11/17/20201117101840242?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空巢青年”的生活方式也被媒体和大众文化可以用“孤独”来形容,根据淘宝的统计,空巢青年里有375万人曾独自去看电影;饮食上选择快速,性价比高的快餐类食品;就连他们听的歌都是很“空巢”的,高居前列的有“唱歌像一个已经离婚7次”的金泰妍女士,民谣歌曲《成都》等。整个图鉴描绘了一幅非常“孤苦凄惨”的当代都市青年的形象。



https://i.guancha.cn/bbs/2020/11/17/20201117101840675.gif?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那么“空巢青年”的生活真的如网络媒体和淘宝描述的那么凄惨吗?他们的健康状态是否会因为“空巢”的生活方式受到损害?郑晓冬等(2018),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对20-35岁的城市青年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相对于“普通青年”,“空巢青年”在生理健康指标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在精神健康方面,空巢青年在有抑郁症状的概率上比普通青年显著的高3.8%,且在生活满意度上显著的低于普通青年。这其中,男性青年的抑郁程度更高,且生活幸福感更低。
由此可见,尽管在整体健康水平上和普通青年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心理层面,空巢青年还是在经受着单身带来的负面影响孤单的“折磨”,特别是青年男性。研究者认为,这与空巢青年在获得本地社会资源和支持上的弱势,以及个人层面上,个人追求与父母和社会期望间的矛盾所导致。
除了上述原因,小编还认为,性别比的失衡,结婚经济成本提升,结婚年龄推迟,以及个人主义文化的转变,对大量男性“空巢青年”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https://i.guancha.cn/bbs/2020/11/17/20201117101840565?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1-2018人口统计年鉴


如上图所示,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可以发现,15-29岁的青年群体中,性别比在近些年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越年轻的队列,相较于之前的队列,性别比失衡更加严重。这就意味着,社会中适龄男青年的数量要多于女青年,并且这一趋势在越来越严重,因为越年轻的队列里,性别比越高。这就意味着,在择偶和婚恋市场中,适龄男青年会更难的找到自己的伴侣(异性恋的情境下)。由此,单身的男青年也就会多于单身的女青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空巢青年”的主体为男性的缘由。
小伙伴们,正如上述研究提到的,其实大部分人在成年转变的阶段都是单身的,“空巢青年”也是被媒体文化过度渲染的一类群体。也许受性别比失衡和婚姻市场结构因素的影响,有部分人是被迫单身,但还有很多人是为了个人发展和相对自由的生活状态,自主选择了单身。对于被迫单身的青年,单身的负面心理影响也许更多地来同辈群体、父母以及社会文化的“婚育焦虑”的影响。小编希望大家都能摆脱“婚育焦虑”的影响,寻找到自己最舒适的关系状态和生活状态。


https://i.guancha.cn/bbs/2020/11/17/20201117101840895?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16-30岁是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