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批评白宫“开绿灯”后,以色列士兵进入希法医院
综合以色列时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当地时间11月14日,美国白宫、五角大楼附和以色列说法称,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组织(哈马斯)正在加沙最大医院希法医院( Al-Shifa)储存武器并运营指挥中心。针对此事,哈马斯予以否认并发表声明猛烈抨击白宫的言论“为以色列在加沙地区的残酷屠杀开绿灯。”就在白宫发表声明的数个小时后,以色列军队15日凌晨袭击并进入了希法医院开展军事行动。哈马斯:白宫表态为以色列占领加沙的行动开绿灯据以色列时报报道,针对白宫14日的表态,哈马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言论为以色列占领加沙的行动开了绿灯,允许他们对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残酷屠杀。其目的是摧毁加沙的医疗体系,迫使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哈马斯进一步将矛头直指白宫,“美国对以色列在加沙发动的种族灭绝战争负有直接责任。”据半岛电视台报道,当地时间15日凌晨1时左右,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发言人阿什拉夫·齐德拉表示,以色列国防部已经通知加沙地带卫生部门,以色列军队将“在未来几分钟内”袭击希法医院大楼。以色列国防军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根据情报信息和行动需要,以色列国防军部队正在希法医院的特定区域对哈马斯进行精确、有针对性的行动。”综合路透社、耶路撒冷邮报、半岛电视台报道,以色列军队已发动袭击并进入了希法医院大楼。希法医院的一位医生向半岛电视台表示,以色列军队正驻扎在医院的大楼内,并称看到了以军的坦克和推土机,“射击仍然很猛烈,我们到处都听到爆炸声。”以军围困希法医院,白宫“唱起双簧”随着巴以冲突在加沙地带持续升级,以色列军队近日袭击并围困了加沙多家医院,坦克和装甲车甚至逼近到医院门口,其中就包括位于加沙城的加沙最大医院希法医院(Al-Shifa)。由于缺乏电力,水和通讯,医院停止运转,患者中的死亡人数不断上升。CNN报道称,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官员表示,希法医院的两名婴儿在10日至11日夜间死亡,原因是一枚炮弹导致新生儿病房保温箱的发电机被切断造成的缺氧。11日早上,又有一名婴儿死亡。12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发表声明称,世卫组织与加沙地带希法医院失去联系。谭德塞说:“世卫组织严重关切医院内卫生工作者、数百名伤病人员(其中包括依赖生命维持系统的婴儿)以及避难者的安全。”他表示,世卫组织再次呼吁立即在加沙实行人道主义停火。13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加沙地带冲突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当地的人道主义形势异常严峻,希法医院的困境是加沙人道危机的缩影。中方敦促当事方立即停火止战,全力保护平民,加大人道救援,缓解人口问题。国际社会有关各方应当为此采取切实举措,做出更大的努力。截止15日,据希法医院医务人员估计,仍有650名患者留在医院,1000多名医护人员也被困在大楼内。加沙卫生部称,还有5000至7000名流离失所的平民被困在医院场地内,并受到狙击手和无人机的持续射击。更糟的是,由于医院发电机的燃料在周末便已耗尽,该医院至少有7名婴儿和29名重症监护患者死亡。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周末发生了以军围困加沙最大医院希法医院的事件之后,拜登13日终于打破沉默并首度作出回应。他在白宫对记者表示:“我的希望和期望是,有关针对医院的侵犯行动将会减少,我们将继续与以色列保持联系。”此外,拜登的国安事务幕僚沙利文13日也表示:“我们不希望在医院看到交火,我们希望看到病患受到保护,我们希望看到医院受到保护。我们已经和以色列政府谈过这个问题,他们也表示同意这个观点。然而,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同日晚些时候,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柯比替拜登的发言和以军围困希法医院的军事行动作辩解称,“哈马斯在该医院地下设有指挥控制中心”。14日,柯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表示,“哈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利用加沙地带的一些医院,包括希法医院及其地下的隧道,来隐藏和支持其军事行动,并扣押人质。”柯比的最新表态呼应了以色列此前的辩解。在以军围困希法医院的事件发生后,面对扑面而来的舆论和人道主义压力,《以色列时报》11日报道称,以色列认为哈马斯在希法医院下设有一个主要指挥中心。而医院的工作人员和哈马斯均否认了这一说法。五角大楼还声称,美国新解密的情报显示,哈马斯和杰哈德正在利用医院作为“隐藏和支持其军事行动并扣押人质的方式”。然而五角大楼副新闻秘书萨布丽娜·辛格(Sabrina Singh)多次拒绝透露美国是如何得到这一结论的,只表示“有多个机构在收集、评估和分析情报”。据CNN报道,柯比还引用了“多种”情报来源来支撑“希法医院为哈马斯所用”的说法,然而却并不愿意提供进一步的细节。最后,柯比先是表示“我们不支持空袭医院”,美国也不希望发生让寻求医疗的无辜者陷入“交火”,之后又对记者说“这恰恰表明(以军的)军事行动是多么具有挑战性,因为哈马斯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平民之中。”他补充道,“这给以色列增加了保护平民的‘额外负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