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5
精华0
回帖71
个人主页
推广点0
元宝1631
威望3470

  
奔跑的春风
- 元宝
- 1631
- 性别
- 女
- 注册时间
- 2014-6-2
- 在线时间
- 53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5-12-7
|
马上登陆,查看更多图片,结交更多委国朋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委国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美古巴人:纠结的乡情 1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古巴领袖卡斯特罗通过讲话开启了美古关系正常化进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封锁,不仅使古巴经济全面衰退,同样使美国蒙受损失。实际上,“破冰”的计划早已在美国展开广泛讨论,最大的阻力却来自于古巴裔美国人——这200余万背对祖国的古巴人,有着相似的逃亡经历,也有着相似的故土情绪。
[url=]图片来源 综合供稿[/url][url=]图片编辑 小白[/url]
使用键盘 切换幻灯片腾讯图片 编辑出品 Special issue in pictures  1 21
1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古巴领袖卡斯特罗通过讲话开启了美古关系正常化进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封锁,不仅使古巴经济全面衰退,同样使美国蒙受损失。实际上,“破冰”的计划早已在美国展开广泛讨论,最大的阻力却来自于古巴裔美国人——这200余万背对祖国的古巴人,有着相似的逃亡经历,也有着相似的故土情绪。
 2 21
1959年,卡斯特罗在古巴民族民主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拉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古巴在土地改革法下开始没收土地和私有财产,实施国有化改革并与美国交恶。1962年,美国宣布对古巴施行全方位的封锁。在这个大环境下,被没收财产并被强加重税的古巴企业高管、小生产者和知识分子逃往美国,掀开了往后40多年时断时续的赴美潮。图为1961年,古巴哈瓦那,古巴的中上层阶级人士们等待赴美的轮船。
 3 21
1965年古巴出人意料地开放北部的加玛丽嘉港口,并允许古巴人在美国的亲戚开船来将他们接到美国,随后则改为了定期航班。这一政策执行的7年间共计有29.7万人实现了移民美国的梦想。图为1965年,玛丽嘉港,两名男子相拥而泣。
 4 21
1980年代,古巴经济陷入困顿,新一批的难民逃亡浪潮开始。1980年,古巴声称只要有美国亲属开船来接,古巴人都可以选择离开。
 5 21
1991年苏联解体后,原共产主义阵营各国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古巴难民开始再次大规模偷渡美国。图为1994年,古巴政府放宽边境管制,大批古巴人自制各种渡海工具前往美国。1994年,约31,000名古巴人被美国船只拦截,创造了自1980年马里埃尔偷渡事件(12万古巴移民)以来最大的偷渡浪潮。
 6 21
美国古巴族裔人口约200万,绝大多数集中居住在佛罗里达州。他们的受教水平和平均收入远高于其他拉丁族群,不仅在美国社会拥有较高的政治经济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还刺激了美国南方的经济发展。图为美国迈阿密,前偷渡客 Gricel Gonzalez作为佛罗里达州州长的民主党候选人站在竞选总部内。1994年,17岁的她从古巴偷渡到了美国。
 7 21
美国迈阿密,前古巴偷渡客Luis Soler展示其获得的两座艾美奖奖杯。Soler称他与其他人在海上漂流了5天后被美国海警救起。
 8 21
图为美国迈阿密,前偷渡客Alfonso如今是一名化妆师。她在海上漂浮了10天,被救起时已产生幻觉。
 9 21
图为美国迈阿密,60岁的前古巴偷渡客Jose Ramon Velazquez在他的眼镜分店中。他在古巴时是一名放射科医师。1994年,他与另外21名移民上了前往美国的救生筏。
 10 21
美国迈阿密,前古巴偷渡客Tomas Curbelo坐在他的电气承包公司总部大楼内。他在古巴时因属在野党民主团结党而被捕。
 11 21
在美国的得意者,也是古巴革命曾经的失意者。因此,古巴裔美国人仇视卡斯特罗政权。这就造就了一个独特现象——美国的其它族群游说团体都在积极争取美国与祖国的密切关系;而古巴裔恰恰相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支持对古制裁。
 12 21
而在佛罗里达州,古巴裔对该州政治影响首屈一指,而该州又是每个总统候选人都要献殷勤的关键“摇摆州”。2000年小布什险胜戈尔,致胜票就来自于佛罗里达的古巴裔选民。图为1960年,美国纽约联合国广场,卡斯特罗反对者装扮成卡斯特罗的模样。
 13 21
图为1961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古巴裔美国军人为“推翻卡斯特罗政权”进行军事训练。
 14 21
在迈阿密,美国古巴全国基金会是影响力巨大的右派组织。他们的宗旨是进行一场“支持古巴人权和民主的斗争”,号召古巴军队造反,号召古巴的居民反对本国政府,希望推翻古巴政府。图为1997年11月,一名男子在悼念刚刚死于癌症的古巴流亡领袖豪尔赫·格里夫斯。格里夫斯是美国古巴全国基金会的创始人。
 15 21
图为1998年,时任美国古巴全国基金会主席埃尔南德斯。图中小男孩偷渡美国时,随行的母亲被非法杀害。
 16 21
图为1995年5月,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古巴裔美国人用绳子拉着卡斯特罗的玩偶抗议克林顿的新移民政策。1994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古巴实行新的制裁,美国不再允许古巴难民入境。
 17 21
1999年,古巴最受欢迎的流行乐队“洛凡凡”应邀在迈阿密举行演唱会,引来数千名古巴裔美国人强烈抗议。人们认为,“洛凡凡”是卡斯特罗的“御用乐队”。图为一名抗议男子被警察逮捕。
 18 21
在1993年一次针对古巴裔美国人的调查中,80%的古巴裔美国人说他们乐于看到美国对古巴实施严厉的封锁政策,大约85%的人希望进一步加强禁运。图为2009年,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小哈瓦那”,一名古巴裔美国人抗议“和平无国界”音乐会在古巴演出。
 19 21
21年过去,在2014年的一份关于是否支持与古巴恢复外交关系的调查却显示,68%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答复。这说明,过去古巴裔选民支持禁运政策,如今他们更希望现在的祖国和曾经的祖国两相和好。图为2009年,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小哈瓦那”,两名古巴裔美国人在印有古巴风光的背景前合影。
 20 21
1959-1964年离开古巴的受访者中,53%支持禁运政策,47%表示反对;1995-2014年离开古巴的受访者中,支持禁运的仅剩20%,表示反对的高达80%。这一问题在年轻的古巴裔美国人中几乎毫无争议,高达88%的受访者欢迎美国和古巴和解。换个说法就是,古巴裔美国人离开古巴越早,就更支持禁运政策;离开古巴越晚,则更主张美古和解。图为2014年12月20日,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小哈瓦那”,年轻人盖着古巴国旗理发。
 21 21
图为2012年,佛罗里达州迈阿密,两名政治倾向相左的古巴裔美国人在斗殴。美古“破冰”并非突然,古巴裔美国人对祖国态度的转变是暗中“推手”。可以预见的是,“破冰”的道路一定不会太顺利——支持禁运和反对禁运的古巴裔美国人都大有人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