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登陆,查看更多图片,结交更多委国朋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委国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怎样才能开一间让政府部长甚至总统都能时常惦记并且隔三差五就来吃一顿的餐馆呢?请收下这份秘笈。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国际会议中心,有一家名叫 " 天天 " 的中餐馆。历经三代人近 40 年的经营,这家餐厅在当地缔造了一段美食传奇。
肯尼亚的部长们是这里的常客,肯尼亚三位总统都是这里的粉丝。 餐厅老板名叫田伟明,今年 60 岁。黄皮肤、黑头发的他是个地道的肯尼亚人,会说流利的斯瓦希里语、英语和粤语。 当被问及为何来肯尼亚,他诙谐地说:" 这不是我选的,要问我爸妈!"
" 天天 " 中餐馆老板田伟明 时光回溯到抗日战争时期。
1941 年,香港一户姓田的普通家庭,大儿子参战便再没能回来。母亲吓坏了,执意要把另一个儿子送到海外保命。 于是,年仅 20 岁的小儿子乘船一路向西,先停靠在孟买,由于吃不惯当地食物而继续前行,最终到达东非海岸第一大港——蒙巴萨。
这位学工程学的香港青年很快在蒙巴萨的轮船上找到一份机械工的工作,后来娶了一位中国妻子。他就是田伟明的父亲。 1947 年,田伟明出生,是最早一批有据可查的出生于肯尼亚的中国人后裔之一。 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后,由于油价高涨,往来蒙巴萨港的轮船数量急剧减少,田伟明一家不得不迁到内罗毕。
" 天天 " 中餐馆外景
田伟明的母亲此前就在蒙巴萨开中餐馆,到内罗毕后另起炉灶再开一家,没想到这一开就是将近 40 年。 田伟明母亲很有生意头脑,把店址选在国际会议中心,这里是肯尼亚的 " 政治心脏 ",周围环绕着最高法院、警察总署、外交部等多座政府大楼。
田伟明母亲培训当地人做中餐厨师。现在,天天餐厅的后厨是清一色的当地人。
起初,田伟明子承父业做了机械工,后来他开始接手天天餐厅,把餐厅经营得风生水起,不但肯尼亚的部长们经常光顾,肯尼亚前总统莫伊和齐贝吉以及现任总统肯雅塔也不时来这里用餐。 尤其是莫伊,在任期间几乎每月都要来天天餐厅吃一次。
" 我父亲特别喜欢莫伊,说他没有架子,而且每次吃饭都用现金结清餐费。" 田伟明说。 天天餐厅最出名的菜品是鸡翅,莫伊特别爱吃这道菜。 有一天,总统府请天天餐厅的厨师专门到总统府去一趟:" 你们那道鸡翅有什么秘方?能不能在这里给我们演示一遍?"
肯雅塔也是天天餐厅的 " 粉丝 "。 今年 8 月中旬肯尼亚第一次大选结果公布前,肯雅塔就是在天天餐厅用的晚餐。 服务员纳哈雄 · 基曼回忆道,那天傍晚客人不多,他正坐着休息,突然肯雅塔和第一夫人玛格丽特在一群人簇拥下走进了餐厅。
基曼说,肯雅塔当天心情很好,点了炒牛肉作主菜,然后自己拿起遥控器换台,看电视里的选票统计直播。用完餐,肯雅塔前往会场接受选举获胜的结果。 "亲眼看着总统在我们这里就餐,一会儿又看到总统出现在电视直播里,感觉好神奇!" 基曼现在说起来依然兴奋不已。 田伟明笑称,天天餐厅做的是 "肯尼亚粤菜"。
" 天天 " 中餐馆的当地顾客 他说,餐厅曾尝试过做正宗粤菜,但当地人不爱吃。他还尝试过引进火锅,当地人觉得很奇怪:" 你怎么把生肉拿来给我们吃?" 不过,田伟明也有尝试改变本地人口味的成功经历。
肯尼亚人大多不吃螃蟹,田伟明从蒙巴萨运来大螃蟹,用洋葱和油炸得香香的,促成了内罗毕第一批 " 吃螃蟹的人 "。 中餐不分餐的形式也受到不少当地人的欢迎。
内罗毕市民丹尼斯说,他来天天餐厅是因为这里有转盘圆桌,大家可以一起共享食物。 "其实这有点像非洲,我们也是把食物放到大盘子里大家一起吃。"
" 天天 " 中餐馆内景
随着内罗毕各式餐厅越来越多,天天餐厅的生意渐不如前。 田伟明的外甥杰米 · 普贾拉加入餐厅运营后,调整经营思路,利用处于国际会议中心的优势,将承办外送会议餐饮作为主营业务。
同时,他还为这家 " 老 " 餐厅插上了互联网 " 翅膀 ",顾客可以上当地外卖网站直接下单订餐。 普贾拉是田家在肯尼亚的第三代,但长相已很难看出中国人的样子,他是中印混血。
在田家第二代里,有的嫁了日本人,有的娶了法国人。 " 因为家庭成员来自不同国家,我们家庭聚会时得说英语。" 田伟明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