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登陆,查看更多图片,结交更多委国朋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委国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昔日的古巴,会是将来的委国吗?也许会,因为红老鼠走的路,模仿着古巴走。
浓浓的父爱借助侨批陪伴他半个世纪“跨国家庭”将再赴古巴寻“根”斯人或已逝,亲情不凋零。存世的侨批让当年无数的亲情故事为后世所知。虽然侨批中的当事人大多已作古,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用各自的方式,继续着侨批中的亲情故事。 出生后不久 便与父亲远隔重洋 学者黄卓才准备再次和儿女们一起去古巴寻“根”——他的父亲曾在古巴生活了50年。此前,他们曾举家去过一次古巴。 黄卓才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的3个儿女分别在国内、美国和加拿大工作,是一个“跨国家庭”。 1925年,其父亲黄宝世离开家乡台山,前往古巴经商。1937年,父亲回国,他出生后不久,因战争爆发,父亲生怕回不了古巴,无法管理那边的生意,就匆匆回到了古巴。 直到1975年父亲去世,黄卓才再也没有见过父亲一面,战争、政治变动等各种原因,让父子俩远隔千山万水不能相聚。 虽然一生中,父亲仅在身边陪伴他几个月。但黄卓才说,自己与父亲并不陌生。通过彼此频繁往来的家书,父亲仿佛一直陪伴着自己。父亲不时寄来照片,也让他能够经常见到父亲的模样。 因为自己的这段家庭经历,黄卓才后来投身于华侨史,尤其是古巴华侨的研究。 “在我之前,没有人去做这个研究。古巴卡斯特罗时代的古巴华侨史,不为人知。”黄卓才说。 他整理父亲的多封家书,2006年出版了《古巴华侨家书故事》。2011年再版并更名为《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现已出版了第三版。这本书荣获华侨华人文学大奖,被誉为“填补了古巴当代华侨史的空白”。 接父亲回国生活的愿望落空 “父亲1937年回家乡时告诉我母亲,再去古巴十年八年挣些钱就会回来。他想将在古巴学到的科学养鸡的方法带回国内,办一个大型养鸡场,还计划在家乡附近的山上采金矿。但这些规划却被战争彻底打破了。”黄卓才说。 父亲定期寄来的侨批,让黄卓才母子俩不用为生计发愁。太平洋战争期间,父亲的侨批一度中断,黄卓才和母亲的生活曾陷入困境。战争一结束,父亲马上寄来了侨批,钱款金额也相比之前更大。 1959年,古巴爆发革命,紧接着就开始了国有化运动,大批的私营企业被收归国有。黄宝世在古巴中部城市大萨瓜的商店,在1968年成了国有企业。 之后,黄宝世只能靠养老金生活,养老金一开始只有40个比索,后来虽涨到了60个比索,当时也仅价值3美元左右,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但在古巴禁止、限制汇款的环境下,黄宝世依然坚持给儿孙寄钱。 那时,黄卓才已大学毕业并参加了工作,虽然他和妻子的月收入加在一起不到100元人民币,经济情况并不好,他却想尽办法,希望把父亲接回国内生活。 他说,除了到一些部门写证明,保证父亲回国后,自己有能力负担其生活费用之外,他还寻求古巴中华会馆的帮助,希望父亲可以免费乘中国的货船回国,但一直没有成功。 最后,父亲客死异乡。 儿子做教师后父亲用“您”称呼他 黄卓才回忆道,通过侨批,父亲不仅对自己进行经济资助,也在生活和思想上给予他很多关心。 当他考上中学时,父亲很高兴,叮嘱他“求深造,求上进”。 当他遇上爱情时,父亲提醒,不需要看对方有没有钱,要看对方品德是否好,身体是否健康。 当他因担忧前途命运而情绪低迷时,父亲鼓励他,做好本职工作,悉心培养儿女,将来一定会有出路。 黄卓才成为教师后,父亲在信中用“您”来称呼他。黄卓才曾认为这是父亲的笔误,出版社的总编辑却认为,这不是笔误,而是因父亲非常爱他,也非常尊敬身为老师的儿子,所以特意用了“您”。 父亲落脚古巴或与美国排华有关 为什么父亲要去古巴发展?这曾是黄卓才心中的一大疑惑。 父亲没有在家书中对此作过解释。黄卓才说,当年父亲和同村的伙伴去古巴,可能是从台山老家坐火车到江门,然后坐船到香港,再到菲律宾,乘坐远洋轮船到美国大埠(三藩市),然后前往古巴首都哈瓦那。历经万里海上颠簸后,再奔波300多公里,才到达最后落脚的古巴中部城市大萨瓜,整个路程要经历数月之久。 美国布朗大学拉美研究方面的华人专家胡其瑜告诉黄卓才,当年,大萨瓜是古巴中部非常重要的工业区和农业区,既是交通枢纽,又是鱼米之乡,文化也很发达。或许,这就是黄宝世选择在此发展的原因。 黄卓才还了解到,父亲之所以没有留在美国而是去了古巴,可能与当时美国的排华运动有关。 2014年,黄卓才将儿女们召唤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寻根团”,第一次踏上了古巴的土地。他们拜访了在古巴的华人社团,找到了黄宝世当主席的中华会馆和他的商店旧址,还找到了当年父亲在古巴的干儿子的后人。通过此次寻根,父亲当年在古巴的生活轨迹渐渐清晰。 其后,他将自己与古巴的故事以及在古巴寻找的成果,写进了《古巴随笔 追寻华人踪迹》这本书中。出版后,许多读者被这对父子的万里亲情所感动。 黄宝世在古巴奋斗了50年,去世时没有留下分文。但他的家书(侨批)通过书籍、影视、报刊、展览,传遍海内外,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年轻人知道那个年代的精神 就在黄卓才准备再次前往古巴,继续深入研究古巴华侨史的同时,新加坡作家蓉子也在筹备自己的新书:一本向年轻人讲述侨批故事的书。 蓉子说,她从小和父母在海外生活,父母当年给家乡寄侨批的一幕幕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记忆中。 她说,侨批并不是寄钱那么简单。对她而言,从父母身上能够感受到的是对家乡浓郁的感情和关怀。 她邀请了15位海内外的知名作家参与写作,让每个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风格去写侨批。 她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年轻人了解先辈们漂洋过海的故事,让世界知道中华儿女奋斗的经历,呈现出艰难的岁月中,华侨们那种浓厚而真挚的感情,以启迪和感动新时代的人。 |